捺钵 基本解释
1.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辽主的行营。
捺钵 详细解释
捺钵 nà bō
词语解释: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辽主的行营。
分词解释:行营:
1.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2.移营,指行军。
3.营求。
行在:
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行在仅闻信。
主的:
主要目标。
契丹:
古族名。源于东胡族。北魏时始见史书记载。分布于辽河上游一带。唐初附唐。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916年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与五代、北宋并立。被金灭亡后逐渐与汉、女真、蒙古等族融合。
汉语:
汉族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参看〖普通话〗。
网络解释
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