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泄 基本解释
1.亦作"飱泄"。
2.中医病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飧泄 详细解释
飧泄 sūn xiè
词语意思:
1.亦作“飱泄”。
2.中医病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分词解释:中医:
1.指中等的医术或医生。
2.中国传统的医学。
3.指用中国医学理论和医疗方法治病的医生。
不升:
1.不登堂。
2.犹不登。收成不好。
肝郁:
肝气郁结的简称。中医指一种关于肝脏的疾病﹐有头晕﹑目眩﹑胸闷﹑胁痛﹑嗳气﹑呕吐等症状。
清气:
1.天空中清明之气。
2.引申为光明正大之气。
3.犹冷静,冷清。
4.犹清秀。
5.犹闲气。
网络解释
飧泄
飧(sūn)泄,本病是清气不升、肝郁脾虚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完谷不化),肠鸣腹痛,脉弦缓等。
此病名源自《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金匮真言论》: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时病论·卷三》[清]雷丰:经谓“春伤于风者”,乃即病之新感也,即二卷中伤风冒风之证;今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气也。盖风木之气,内通乎肝,肝木乘脾,脾气下陷,日久而成泄泻。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