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因之道 基本解释
1.战国时期一部分道家的认识方法。认为心要保持虚静﹐并因应事物之理而偶合之﹐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静因之道 详细解释
静因之道 jìng yīn zhī dào
词语意思:
战国时期一部分道家的认识方法。认为心要保持虚静﹐并因应事物之理而偶合之﹐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分词解释:事物:
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方法:
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工作方法ㄧ学习方法ㄧ思想方法。
认为:
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因应:
1、适应(变动的情况);顺应:因应变局|因应市场的需求。2、采取措施应付:因应挑战|针对形势的变化而妥善因应。
保持:
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水土保持ㄧ保持冷静ㄧ保持物价稳定ㄧ跟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网络解释
静因之道
静因之道是战国时部分齐国稷下学士提出的认识原则。《管子·心术上》:“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二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认为正确的认识应该排除主观成见或损益,完全循因客观事物。有忽视认识的主动作用的倾向,但为法术之学提供了哲学基础。《韩非子·扬权》:“圣人之道,去智与巧……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
相关词语
因组词 因败为成 因报 因便 因变制宜 因陃就寡 因材施教 因尘 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