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基本解释
陈独秀(1879-1942) :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起主编《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至1927年,一直担任党的主要领导工作。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投降主义,并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使革命遭到惨重失败。在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曾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首领。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爆发后出狱。病逝于四川江津。著作有《独秀文存》。
陈独秀 详细解释
陈独秀 chén dú xiù
词语解释:
陈独秀(1879陈独秀1942)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其人一生功过至今仍是学界争议。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文学革命的先驱。文艺理论家、教授。1915年自日本回国后创办的《青年杂志》(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1917陈独秀1920年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复辟与尊孔》、《偶像破坏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关于社会主义讨论》等著名文章,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1920年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1922年出版《独秀文存》,1924年出版《陈独秀先生讲演录》,1925年出版《字义类例》。1927年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叛徒刑13年,1937年8月被释放。同年出版《抗日战争之意义》、《实庵字说》。1938年出版《实庵自传》。1942年5月27日病逝。
分词解释: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一批先进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神学教条和封建愚昧,进而批判和否定旧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德国的莱布尼茨和莱辛等。
社会:
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网络解释
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相关词语
陈组词 陈爱莲 陈白 陈白尘 陈宝 陈宝箴 陈保之劳 陈报 陈弊
独组词 独拔 独霸 独霸一方 独白 独白草 独拜 独豹 独辟
秀组词 秀艾 秀拔 秀霸 秀壁 秀膊 秀才 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