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 基本解释
古代关中平原上的人工灌溉渠。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引泾水入洛河的灌溉渠。渠长150多千米,灌田280万亩,关中成为沃野。汉、魏时期仍发挥作用,唐代后逐渐堙废。
郑国渠 详细解释
郑国渠 zhèng guó qú
词语解释:
古代关中平原上的人工灌溉渠。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引泾水入洛河的灌溉渠。渠长150多千米,灌田280万亩,关中成为沃野。汉、魏时期仍发挥作用,唐代后逐渐堙废。
分词解释:
开凿:
挖掘(河道、隧道等):这条铁路沿线共开凿了十几条隧道。
平原:
陆地上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的宽广低平的地区。世界最大的平原为巴西的亚马孙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为东北平原。
千米:
公制长度单位。一千米等于一公里,合我国二市里。
逐渐:
副词。渐渐:葡萄逐渐成熟了|病情正在逐渐好转。
沃野:
肥沃的田野:沃野千里|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
网络解释
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造句
- 1、古中国,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那是数不胜数啊,远有秦国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后有隋炀帝大运河,现代又有南水北调工程。
- 2、从都江堰到郑国渠,从白鹤梁到坎儿井,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工程,都在续写着中华民族与水旱灾害持续不断斗争的辉煌。
- 3、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
- 4、郑国渠是我国水利史和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关词语
郑组词 郑白 郑板桥 郑草 郑成功 郑旦 郑风 郑凤荣 郑服
国组词 国哀 国安民泰 国宝 国寶 国备 国本 国币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