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鼓 基本解释
1.大鼓。
贲鼓 详细解释
贲鼓 bēn gǔ
词语意思:
大鼓。
分词解释:大鼓:
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形成于北方,一般认为由鼓词衍变而成。一人自击鼓板演唱,另有三弦等乐器伴奏。近代流行各地的大鼓不下二三十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等。通常还把弦子书一类归在大鼓中。各种大鼓的书(曲)目、唱腔等不尽相同。
● 贲(賁) bì ㄅㄧˋ
◎ 文饰,装饰得很好:贲临(贵宾盛装来临)。
● 鼓 gǔ ㄍㄨˇ
◎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网络解释
贲鼓
ㄅㄣ ㄍㄨˇ
贲鼓(贲鼓)
即“鼖鼓”。《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族,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
大鼓。《诗·大雅·灵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 毛 传:“贲,大鼓也。” 孔颖达 疏:“贲,大也,故谓大鼓为贲鼓。”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三:“贲鼓密而含响,朗笛疏而吐音。”
明 夏完淳 《送客游闽》诗:“楼船十万止於此,金钲贲鼓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