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基本解释
1.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致良知 详细解释
致良知 zhì liáng zhī
词语解释: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分词解释:天理:
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上合天理,下顺民情。
认为:
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格物:
〈书〉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
叫做:
(名称)是;称为:这东西叫做三角板 ㄧ跟纬线垂直的线叫做经线。
功夫:
①做事所费的时间与精力:这工作真费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时间:有功夫一定去|忙得没功夫。
③本领;造诣:这套武艺功夫不减当年|练功夫。
④武术:功夫片。
网络解释
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致良知造句
- 1、夫子问他何为致良知,又如何知行合一。
- 2、明心致良知,斯文幸未丧。
- 3、虽然商人终日从事买卖之事,但只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即问心无愧,也不妨碍他成为圣人贤达。
- 4、孟子言良知,守仁主致良知;孟子的良知说归于存心养性,而守仁的致良知则在明体达用,如此等等。
相关词语
知组词 知爱 知安忘危 知白守黑 知白守辱 知班 知彼知己 知必言,言必尽 知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