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乱弹 基本解释
1.瓯剧的旧名。形成于清初,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兼唱高腔﹑昆腔﹑徽调﹑滩簧和乱弹,以唱乱弹为主,故称"温州乱弹"。温州地区古称东瓯,建国后定名为瓯剧。
温州乱弹 详细解释
温州乱弹 wēn zhōu luàn tán
词语意思:
瓯剧的旧名。形成于清初,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兼唱高腔﹑昆腔﹑徽调﹑滩簧和乱弹,以唱乱弹为主,故称“温州乱弹”。温州地区古称东瓯,建国后定名为瓯剧。
词语意思:
徽调:
①徽剧所用的腔调。包括吹腔、高拔子、二黄、西皮等。清代传到北京,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②徽剧的旧称。
昆腔:
戏曲声腔之一,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明代至清中叶以前非常流行,对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也叫昆曲、昆山腔。
形成:
经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形成新的风格|形成包围。
高腔:
戏曲声腔之一,由弋阳腔与各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成,音调高亢,唱法、伴奏乐器和弋阳腔相同,有湘剧高腔、川剧高腔等。
建国:
①建立国家:建国功臣。
②建设国家:勤俭建国。
网络解释
温州乱弹
温州乱弹是浙江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因流行在温州地区,故名“温州乱弹”,建国后改称“瓯剧”。相传,明末清初,在永嘉一带的农村,有种半职业的班子,农闲结班作戏,农忙则落田务农,俗称“三月班”。上演的戏文有《赶子倒锅》、《浪子踢球》、《马蹄炮》等乱弹小戏。直到清乾隆年间,发展为拥有八十四本大戏和众多小戏的职业班社,一直至今。其曲调丰富,有民歌风,长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爱憎强烈,忠奸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