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鼙 基本解释
1.即鼙鼓。古代射礼奏乐时﹐须先击鼙鼓﹐故称。
朔鼙 详细解释
朔鼙 shuò pí
词语解释:
即鼙鼓。古代射礼奏乐时﹐须先击鼙鼓﹐故称。
分词解释:
鼙鼓:
小鼓和大鼓。古代军队所用;古代乐队也用。
奏乐:
演奏乐曲。
射礼:
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将祭择士为大射;诸侯来朝或诸侯相朝而射为宾射;宴饮之射为燕射;卿大夫举士后所行之射为乡射。
网络解释
朔鼙
击奏膜鸣乐器。也作朔鞞,简称“朔”。一种与大鼓配制的小鼓。周代已用于宫廷礼乐,悬挂在建鼓西侧,于乐曲开始时敲奏。在礼乐中,通常先击“朔鼙”,再击“应鼙”。
《仪礼·大射》:“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郑玄注:“朔,始也。奏乐先击西鼙。”郑玄注:“应鼙,应朔鼙也。先击朔鼙,(应鼙)应之。鼙,小鼓也。在东便其先击小,后击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