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麑 基本解释
1.亦作"放麛"。
2.《韩非子.说林上》:"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
放麑 详细解释
放麑 fàng ní
词语意思:
1.亦作“放麛”。
2.《韩非子.说林上》:“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
分词解释:韩非子:
同“韩非”。
之而:
须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下》:“而,颊毛也;之,犹与也。作其鳞之而,谓起其鳞与颊毛也……然则之为语词,非实义所在矣。”与戴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兽﹑龙等的须毛耆鬣。
仁德:
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
放麛:
见“放麑”。
网络解释
放麑
放麑,典故名,典出《韩非子》卷七〈说林上〉。“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 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