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基本解释
①拾取他人的遗失物。也比喻轻而易举:道不拾遗|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
②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拾遗汉事|拾遗补缺|补过拾遗。
③唐代谏官名。
拾遗 详细解释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网络解释
拾遗 (唐代谏官名)
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拾遗 (汉语词语)
拾遗,拼音【shí yí】,注音是【ㄕˊ ㄧˊ】,是一个汉语词语,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有5层含义:1.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2.比喻轻而易举;3.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4.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5.职官名。
拾遗近义词
拣到 寻获 拾得 拾获
拾遗反义词
拾遗造句
- 1、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并非只是一种奢望。
- 2、回望过去古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才发现现今社会人心不古啊。
- 3、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 4、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非虚言。
- 5、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 6、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在我们这个“双文明村”已经实现了。
- 7、古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在我们这个文明村已经成为现实。
- 8、当今世界,哪个国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9、中文课上,教授要求把"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引申一下。
- 10、这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事,在我们村可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相关词语
拾组词 拾蜯 拾才 拾菜 拾菜娘 拾尘 拾陈蹈故 拾翠 拾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