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公戏 基本解释
1.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广西的河池﹑宜山﹑贵县一带。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安徽﹑陕西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贵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师公戏 详细解释
师公戏 shī gōng xì
词语解释:
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广西的河池﹑宜山﹑贵县一带。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安徽﹑陕西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贵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分词解释:剧种:
①戏曲的种类,如京剧、汉剧、川剧、越剧、豫剧等。
②戏剧艺术的种类,如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
面具:
1.护脸器具。
2.假面。
3.比喻伪装。
以及:
1.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犹言以至,以至于。
2.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
跳神:
旧时民间治病的一种迷信活动。巫觋装出鬼神附体的样子,乱说乱舞,认为能给人驱鬼治病。
汉语:
汉族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参看〖普通话〗。
网络解释
师公戏
师公戏,傩戏戏曲剧种,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广西的河池、宜山、贵县(今贵港)一带。师公戏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师公戏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
安徽、陕西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贵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相关词语
公组词 公安 公安派 公安体 公案 公案传奇 公案学 公班 公班衙
戏组词 戏班 戏班子 戏斑衣 戏报子 戏本 戏本子 戏笔 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