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 基本解释
原名“观象台”、“瞻象台”。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观象台之一。在北京建国门南泡子河旁。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兴建。至今留有清制的八件仪象: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仪和玑衡抚辰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古观象台 详细解释
北京古观象台 běi jīng gǔ guān xiàng tái
词语解释:
原名“观象台”、“瞻象台”。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观象台之一。在北京建国门南泡子河旁。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兴建。至今留有清制的八件仪象: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仪和玑衡抚辰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词解释:现存:
1.现有或备有的——随时可以交货的。如:现存物资。
2.现在有或仍然有生命力的。如:现存的昆虫种类。
正统:
①封建王朝统一全国后,对一脉相承的系统的自称:膺当天之正统。
②泛指党派、学派等的嫡派:正统思想|文章之正统。观象台:
观测天文、气象、地磁、地震等现象的机构,按其任务的不同,现已分别采用天文台、气象台、地磁台、地震台等名称。
明朝:
1.清晨。
2.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3.以后,将来。
地平:
1.谓水土得到治理。参见“地平天成”。
2.地面平坦。
3.地平面;地平线。
网络解释
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观象台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仍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词语
北组词 北爱尔兰 北半球 北榜 北碑南帖 北贝 北鄙 北鄙之声 北鄙之音
京组词 京八寸 京白 京白梨 京包铁路 京报 京报连登黄甲 京报人 京本
观组词 观变沉机 观兵 观采 观测 观察 观察家 观察力 观察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