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

公都的意思、公都怎么读
拼音:[gōng dōu]

公都 基本解释

1.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公都 详细解释

公都 gōng dū
词语解释
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分词解释
孟轲:
(约前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
弟子:
①古代泛指弟和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②学生: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孟子: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宋国子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预注:“子,宋姓。”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孟子。”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
2.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属山东)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他的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著作有《孟子》。
战国:
时代名。因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得名。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个时期。
复姓:
不止一个字的姓,如欧阳、司马等。

网络解释

公都
复姓
战国 时 孟轲 有弟子 公都子 。见《孟子·公孙丑下》。

相关词语

公组词 公安 公安派 公安体 公案 公案传奇 公案学 公班 公班衙

都组词 都把势 都柏林 都保 都保正 都鄙 都鄙有章 都波 都播

其他相关

字母G开头的词语gongdou


上一篇:击球
下一篇:歌篇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