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

傩戏的意思、傩戏怎么读
拼音:[nuó xì]

傩戏 基本解释

戏曲剧种的一类。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的戏曲的统称。流布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演出多戴面具,表演较原始简单。各地名称不一,如安徽称“傩戏”,湖南、湖北称“傩堂戏”、“傩愿戏”,贵州称“脸壳戏”、“地戏”、“傩坛戏”等。

傩戏 详细解释

傩戏 nuó xì
词语解释
戏曲剧种的一类。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的戏曲的统称。流布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演出多戴面具,表演较原始简单。各地名称不一,如安徽称“傩戏”,湖南、湖北称“傩堂戏”、“傩愿戏”,贵州称“脸壳戏”、“地戏”、“傩坛戏”等。
分词解释
逐疫:
古时腊月禳祭,驱逐疫鬼。
流布:
传布:广为流布ㄧ流布四海。
演出:
1.演变而出,演变而来。
2.偷偷地出行。
3.表演。
表演:
1.戏剧﹑舞蹈﹑杂技等的演出。亦指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
2.指做示范性的动作。
3.谓做事不真实,好像演戏一样。
名称:
1.名号称谓。亦指事物名。
2.名声。语本《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网络解释

傩戏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2006年至2014年,傩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万载开口傩、仡佬族傩戏、鹤峰傩戏、恩施傩戏、任庄扇鼓傩戏、德安潘公戏、梅山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临武傩戏、庆坛)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傩戏造句

  • 1、后人把带着面具的方相氏形象直接认为是方相氏本人的形象,如今的傩戏面具中,大部分都是以方相氏作为原形。
  • 2、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
  • 3、他想用这些从贵州买回的傩戏面具装饰书房。
  • 4、傩戏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被称为当今戏剧的“活化石”。

相关词语

傩组词 傩祓 傩礼 傩禳 傩神 傩声 傩舞 傩戏 傩逐

戏组词 戏班 戏班子 戏斑衣 戏报子 戏本 戏本子 戏笔 戏兵

其他相关

字母N开头的词语nuoxi


上一篇:梓椑
下一篇:梓榆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