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魁 基本解释
1.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
亚魁 详细解释
亚魁 yà kuí
词语解释:
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
分词解释:泛指:
1.谓手指轻弹琴弦。
2.谓不专指一事或一人。科举考试:
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
古代:
①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纪中叶以前。
②特指奴隶社会时代(有的也包括原始公社时代)。
● 魁 kuí ㄎㄨㄟˊ
◎ 为首的,居第一位的:魁首。魁星(a.北斗星中第一星,又第一星至第四星的总称;b.中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元。罪魁祸首。夺魁。
◎ 高大:身魁力壮。魁梧。魁伟。
● 亚(亞) yà ㄧㄚˋ
◎ 较差:他的体力不亚于你。
◎ 次一等:亚军。亚圣。
◎ 原子价较低的,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一个氢原子或氧原子的:硫酸亚铁。
◎ 指“亚细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简称“亚洲”):东亚。
网络解释
亚魁
古代泛指科举考试中乡试第六名,称为亚魁。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霞》:“是科,景落第,亚魁果王氏昌名。”
相关词语
亚组词 亚次 亚大夫 亚当 亚得里亚海 亚的斯亚贝巴 亚等 亚地 亚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