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 基本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丞相 详细解释
职官名。秦汉以后辅佐天子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亦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掌政。历代时设时废,或改易其名,明洪武十三年后不复设置。
网络解释
丞相 (官职称谓)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历史: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国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三国和晋南北朝370年间,除蜀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区别: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造句
- 1、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 2、宋朝丞相王强对人满嘴甜言蜜语,不安好心,是个阴谋家、两面派。
- 3、丞相金銮直谏君,忠肝义胆孰能群。
- 4、这次出兵由丞相大人亲自督师。
- 5、众臣在金銮殿站好,按照文东武西列成两列,文官排头的正是左丞相温博衍。
- 6、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 7、孝文皇帝驾崩时,申屠嘉以丞相的身份,领取遗诏,并颁布天下。
- 8、元丞相伯颜等人由此曾提出了要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还下今北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报等。
- 9、他待学欺君罔上曹丞相,不如俺葛巾漉酒陶元亮。
- 10、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
相关词语
相组词 相爱 相安无事 相安相受 相拜 相板 相半 相伴 相邦